【老师来点心理学】让“沉浸体验”帮助我们享受工作和学习

发表时间:2022-04-18 16:14
老师来点心理学

第9期

专栏作者:李娜燕

本期主题:积极心理学



一、为什么我们喜欢玩电子游戏?

很多老师和家长对电子游戏深恶痛绝,认为电子游戏是学习成绩下降的罪魁祸首。但为什么不换种想法——我们能不能像沉迷电子游戏一样,沉迷于工作和学习呢?

实际上,这确实可行。

追问电子游戏爱好者,为什么喜欢玩电子游戏,他们说,玩的时候感觉很爽、刺激、有挑战性、有趣、玩起来觉得时间过得飞快……

这种感觉,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沉浸体验”,也被称之为心流

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提出来的,指的是个体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某项活动当中,无视外界的存在,甚至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

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能给人带来充实感、兴奋感和幸福感,也被称之为“最佳体验”。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想划走了,玩电子游戏的体验竟然能够被称之为“最佳体验”?!

尽管不愿意,但现实的情况就是这样的,不过让人欣慰的是,能够产生“最佳体验”的活动,远不止电子游戏。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很多活动中,都能够产生“最佳体验”,例如,钢琴演奏家在表演的时候,全部身心都集中在音乐、节拍上面,台下的观众、灯管、周围的声音都被忽略掉,钢琴演奏家的身体随着音乐摆动,沉浸其中,这个时候的他,就是获得了“最佳体验”。



二、“沉浸体验”的特征是什么呢?

想要获得沉浸体验,我们就要知道“沉浸体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曾提出了“沉浸体验”的8个特征,包括5个条件特征和3个体验特征。

(一)条件特征

1. 清晰的目标。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并且明确知道这个活动的意义和结果。

2. 挑战与能力匹配。如同前面所说,沉浸体验大多数产生在能力和挑战相平衡的时候,所以,我们尽全力接受挑战,全身心投入工作,并达成目标,就有可能产生沉浸体验。

3. 掌控自如。这是一种有办法控制潜在危险的感觉。例如,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在参加窦文涛“圆桌派”这个访谈节目中就谈到,参加比赛的时候,她充满着自信,挥拍中自带霸气,就是感觉自己“一定赢”。

4. 专注于任务。人们在描述“心流体验”的时候,最经常说的就是,在心流活动中把生活中所有不快乐的事情都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因为,如果我们想要从工作中汲取乐趣,我们就需要全心全意专注于手头的工作。心里已经容纳不下其他的无关资讯。

5. 即时反馈。能够获得迅速和清晰的反馈,知道自己目前所从事的活动进展到哪个阶段及完成的情况如何。例如,在游戏中,生命值及金币的数量,老师们在上课时给予学生解题是否正确的反馈等等。


(二)体验特征

1. 知行合一。行动和意识完全合一的一种状态,例如司机熟练地弯道超车,滑雪运动员在空中的旋转,优秀舞者的翩翩起舞。此刻他们的头脑中没有清晰的步骤,但是身体就像有意识一样流畅地完成动作。

2. 浑然忘我。棋手在决赛的时候,往往感觉到集中注意力就像呼吸一样,就算屋顶他下来了,只要没有被击中,都不会察觉到,任务和个体完全融为一体,出现了忘我的状态。

3. 时间感异常。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当沉浸在某种活动时,有时候,我们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有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缓慢。



三、如何获得“沉浸体验”?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需要在工作或者活动中,追求一种能力和挑战的平衡,能力高于或者低于挑战,都不会产生沉浸体验,只有当我们面临的任务挑战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时候,我们全身心投入其中,才会产生“沉浸体验”。

在这种情境下,人的注意力开始集中,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我们的体验和感受就会异于平常。

我们根据能力和挑战的高低可以区分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如下图所示,能力高于挑战,我们会觉得无聊和厌烦,能力低于挑战,我们会感到焦虑。

例如,有电子游戏经历的人会发现,游戏的设置,绝对不会让我们一开始玩就KO,当我们对游戏还不熟悉的时候,它会让我们做一些简单的任务,例如挖矿赚钱买设备……随着我们的能力提升,怪兽也越来越难打,好的游戏设计,总是让我们在逐步升级,既有打怪的成就感,又不会一下子让我们通关。



四、我们可以有哪些“沉浸体验”?


1.工作中的沉浸体验

处在沉浸体验中的人,往往更能发挥自身的潜能,也会感到更快乐。

有两种方法在工作中获得沉浸体验,一是改变工作本身,让工作变得和游戏一样,目标明确,有适度的挑战,有即时的反馈;

第二是培养自己自得其乐的性格,尽管工作中困难重重,但是有些人仍然能够将这些困难化解为自己个人成长和创造的良机,让工作充实又有乐趣。

这两种方法只有一起使用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2.家庭生活中的沉浸体验

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沉浸体验。

例如当人们专注于做饭,并为自己的行为提出一些要求的时候,也会产生沉浸体验。

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牙牙学语的婴儿,你专注和他交流的时候,亲子间的互动,让你感觉这个世界就剩下你和他,这就是沉浸体验。

作为家长,了解孩子的兴趣,亲子间的目标一致,一起投入经历做某些事情,那你和孩子间就会产生更多的沉浸体验。

3.休闲活动中的沉浸体验

很多人觉得,躺在沙发上葛优躺是非常快乐的。但是享乐和乐趣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吃吃喝喝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一种享受,想从中得到乐趣却不是那么容易。

只有在我们吃喝的时候投入足够多的注意力,分辨不同的口味,做法之间的区别,才会像美食家一样觉得这件事情充满乐趣。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享乐不需要我们耗费精神能量,但要得到乐趣,就必须要高度的注意力,不然这个活动对你来说也是索然无味的。

所以,在我们的休闲活动中,有被动休闲和主动休闲,只有投入如同工作般的专注和才智,挑战新的目标,才能妥善运用我们的休闲时光。

很多人在被动休闲时候,虽然有享乐的感觉,但是却隐隐约约带着一种负罪、内疚、焦虑感,要避免这种感觉,我们就把精神能力投注进去,全神贯注,获得充实和新鲜的沉浸体验。

沉浸体验和我们心理复杂性增长息息相关。

我们不可能永远在同一个层次体验得到沉浸体验,获得沉浸体验的时候,总是在打破平衡,然后又迎来新的目标,建立新的平衡。

沉浸体验不是抽象的概念,是切实存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这期间,我们心理复杂性不断向前发展,时刻蕴含着新鲜感和成就感,我们感受到由衷的快乐,只要我们愿意,并为之付诸努力,这种幸福的体验我们都能拥有。





书 籍 推 荐


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美]爱德华·L·德西,理查德·弗拉斯特 著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意识到,强加给孩子的任务、目标,尽管他们完成了,但不见得开心和快乐,至少这个过程大部分时候是不愉快的。怎样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让他们发自内心喜欢和愿意去完成属于他们的任务和责任呢?这本书很好回答了“怎样才能让人们自己激励自己”这个问题。

作者德西是知名的心理学者,他和合作者瑞安共同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推翻了长久以来人们觉得只要给孩子奖励就能激发行为的信念,这个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内在动机”。

让我们的孩子为了行为本身固有的回报而去做这件事情,让他们在这个过程就觉得有趣、有意义,乐于沉浸,这本书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作|者|介|绍
李娜燕

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团委书记、心理教师,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发展与教育博士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优秀共青团干部,深圳市经济技术创新能手。曾获广东省心理教师专业能力大赛(中职组)一等奖,深圳市心理教师专业能力大赛(中职组)一等奖,擅长通过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发展,多次指导学生荣获国家、省、市级各类荣誉,入选全国文明风采优秀活动案例。

文末开通了打赏功能,快来支持你喜欢的主讲人哦!

关注“中小学班主任”
老师来点心理学~

师培计划
推荐文章
2024年《中小学班主任》杂志征订开始啦!《中小学班主任》杂志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2017年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6-3742,国内统一刊号:CN 31-2141/G4。本刊为中国基础教育期刊文献总库、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知...
为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消防安全管理,近日,教育部、国家消防救援局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校、幼儿园消防安全十项规定》,并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消防救援机构要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加强对中小学校、幼儿园消防安全指导监督,对履行职责不到位、发生火灾事故的,按照《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严肃追责问责。跟教育小微一起来了解——中小学校、幼儿园消防安全十项规定...
编者的话: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事实上,为教师减负的步伐多年来从未停下,也并非没有政策举措。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教师减负究竟难在哪里?堵在哪里?需要将这个教育问题置于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审视。今天,中国教育报推出系列评论第三篇,和小编一起来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健全监督机制,建立非教学事务进校园举报电话并向全社会公布,对查证...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5年来,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在机制建设、师资配置、课程设计、资源整合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和教育小微一起来看《人民日报》报道——不负重托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  2019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见证了一堂...
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2024年3月以“有效减少近视发生 共同守护光明未来”为主题,开展第8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
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2024年3月以“有效减少近视发生 共同守护光明未来”为主题,开展第8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通知作出六项部署。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一是推进近视防控“六个一”试点。教育部命名的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和试点县(市、区)结合近视防控改革试验试点工作要求,在中小学校、幼儿园部署开展“每班张贴一张标准对数视力表...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好日子,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孩子们脱去厚厚的衣服,更愿意运动。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强国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教育强国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之年。依据这一基本政策导向,我们对今年的十大教育热点作出前瞻性预测。本文作者:周洪宇 邢欢 刘柳(周洪宇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兼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
每次一到寒假,家长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孩子在家里长时间沉迷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怎么办?
链接山海,共赴数字化未来之约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观察当下,数字技术正如“普罗米修斯之火”,驱动并推进社会变革,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转型。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革新,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推动全社会“超快速、大尺度,深层次”的数字化发展。数字技术革新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危”“机”并存,我们要做出哪些改变?全世界将如何携手,共创数字化美好未来?为了共...
主页      师培计划     活动专区    线上投稿     精彩集萃     关于杂志
《中小学班主任》是2017年创刊的教育类省级刊物,2017年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正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小学班主任》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教育出版社主办,并得到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大力支持

QQ交流群:436230164                 
手机号码:18951711147                联系电话:025-83205328、83208365转808
编辑部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号景路159弄A座8楼806室
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云南路20号鸿德大厦206室


联系方式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联系方式
客服热线:025-83205328 转808
客服热线:025-83208365 转807
官方网站:https://www.zxxbzr.cn/(本刊唯一投稿渠道)